服务
预约
Whatsapp
Open in a new window
香港浸信会医院 骨科顾问医生 何湛安

默的杀手——脆性骨折

关节和骨骼

三十岁左右是骨质密度的高峰期,这个阶段的骨骼最为坚硬、健康。随着年纪愈大,骨质密度逐渐下降,容易发生骨折。年长、缺乏运动、或摄取钙质不足、步入更年期的女性更加需特别注意风险,一旦骨质密度下降至出现骨质疏鬆,发生脆性骨折的机会会大大提高。

骨折一般分为两种:创伤性骨折和脆性骨折。前者涉及力量和能量较高的撞击,例如运动受伤、交通意外等;后者源于伤者本身的骨头比较脆弱,即使只遇上能量较低的碰撞,例如从站立水平跌倒,也可能出现骨折。骨科医生一般会把这类由本身骨骼品质衰退而引致的骨折统称为脆性骨折。

脆性骨折
由于骨质疏鬆本身并没有明显的病徵或警号,不少人也是直到跌倒后出现脆性骨折,才惊觉骨头较正常脆弱,发现患上骨质疏鬆。要诊断骨质疏鬆,必须接受骨科医生评估。医生会安排病人进行骨质密度检查,又称T值检查。T值 = 0代表正常平均骨质密度;若T值在-2.5或以下,则界定为骨质疏鬆。

因应跌倒时身体的接触点,以下三个部位较常出现脆性骨折——

  • 手腕:跌倒时人们自然以双手保护支撑身体,令手腕最先着地造成骨折;
  • 嵴骨:当垂直跌倒时,嵴骨承受巨大压力,情况就如水松木受挤压塌陷一样,又称压力性骨折;
  • 股骨髋关节:倘跌倒时盘骨先着地,冲击力容易令髋骨关节骨折。

在以上三个最常出现脆性骨折的部位中,以髋骨骨折的影响最大,若不及时治理,不单可能影响日后走路、活动能力,甚至足以致命。这是因为人体不少活动机能也涉及髋关节,简单如早上起来由卧床转为坐姿、日常站立、走路,也需要髋骨和髋关节作支撑。因此一旦髋骨关节骨折,影响可以十分深远。

有研究指出,若处理不当,每4名髋关节骨折者中,1位会在一年内死亡;另1人可能需要长期坐椅或卧床生活;只有一半人能大致康復,当中少部份人或仍需使用支架或辅助仪器协助行走。因此,骨科一般以髋关节骨折为紧急手术,建议在受伤后48小时内尽快施行。

造成髋关节骨折死亡率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卧床令部份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或尿道感染;压疮或褥疮令皮肤损伤,细菌入侵伤口。此外,病人长时间卧床,可能出现肌肉收缩,即使骨折治癒,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也会变弱,未来再次跌倒的风险因而大大提高。

而即使脆性骨折发生在其他部位,也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受伤后必须准确掌握问题所在,及早处理,避免再次出现骨折的可能。

骨折的治疗
当不幸跌倒受伤,出现骨折和移位,医生会因应受伤情况作出治疗,疗程一般如下——

第一阶段:復位治疗,将移位的骨扴重新復位,包括手法或手术方式;
第二阶段:进行固定,当中有几个选择。方案一是打石膏,固定移正后的骨头位置;若移位情况严重,或需选用方案二接受开刀,透过手术将受伤骨头重组,再用铁片、螺丝等加以固定。遇有更严重的情况,如髋关节骨头,俗称「波头」,出现粉碎性骨折或移位,医生在清除碎骨后,或会安排病人接受关节置换手术,以人工关节取代碎裂的原生关节;
第三阶段:生长期。视乎伤者体格及个人健康状况,需时约4-6个星期,让骨头重新生长、接合;
第四阶段:復康期。骨头生长后需重新训练活动能力及灵活度,此阶段需额外6个星期。

如何避免脆性骨折
虽说骨头的质素或骨质本身是导致脆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日常还是可以从内在、外在及个人生活习惯三方面着手,预防脆性骨折。

内在因素:如文首所述,部份人例如收经后的女性,骨质会较为脆弱。另外,家族有骨质疏鬆历史、或因内科疾病较易出现骨质问题者,也应多加警觉。建议及早接受骨质疏鬆检查,确定骨质的状态。若发现T值在-2.5以下,出现骨质疏鬆,应及早与骨科医生商量,因应个人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服用骨质疏鬆药物或接受针药式治疗,防止或延缓骨质持续流失。

外在因素:跌倒是触发骨折受伤的直接元凶,要避免跌倒,唯有小心谨慎。注意起居环境,例如好好整理家中杂物,以防被乱放的物件绊倒酿成意外;长者走路时不妨借助手杖支撑,减少碰撞跌伤的可能;日常生活亦要切忌急躁,确保稳妥完成每个动作。

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和日常饮食习惯。保持适量的运动,例如:缓步跑有助保持骨质密度;太极、拉筋等动作也可训练肌肉弹性;适度的负重运动也有助提升骨质。

最后,大家都知道日光有助身体製造维他命D,帮助人体吸收钙质,要注意的是,儘管室内也有日光,但强度并不足够,有机会还是多到户外走走接触日光。此外,人体每天需摄取1,000-1,200毫克钙质,多吃大豆、沙丁鱼、乳酪等食物含丰富钙质,每日充分吸收,也有助强化骨质,减少跌倒骨折的风险。

原文刊于《信报》

 

回页顶